2015年四月,瑞穗鄉公所未經部落決議,撤換代表部落(奇美部落)的博物館館員。族人決定把文物撤出博物館,表示抗議。 花蓮縣花蓮市的原住民文化博物館,在超級偏遠的新城鄉後方北興路,一個暑假黥面展,沒有幾隻小貓蒞臨參觀,地圖上看來是在市府路、花蓮高中後方,舊花師專附近,但是相信大家也知道這地方有多荒涼...這就是所謂促進觀光?到底哪裏促進?哪邊不需要促進...? 嘉明湖是誰的湖?台東縣海端布農族要買門票進嘉明湖區祭祖。排灣族人為了祭儀使用的特殊獵槍,被政府臨時因為觀光安全,以法規判持槍頭目刑責。2014年的太魯閣冬春,銅門部落(Mqmgi)抗議為了觀光產業發展,縣政府逕自開道取徑,不顧原有的部落共識;銅門部落居民太魯閣族族民最後憤怒鳴槍封山抵抗...。 年祭,為了觀光,用促進觀光經濟的理由,將許多不同族的年祭硬要擺在同時間舉辦。原住民的時間,早就不是歲時祭儀,而是觀光日期。為了配合國定假期(遊客才能去),年祭的假期是配合國家政策,部落的孩子沒有多的假期回家鄉參與年祭,要特別提前好早訂票、請長假...。 用平地或是西部的學校標準制定東部/山區的學校法規,大校還是小校是依照一定的「邏輯」,分配到的是差異甚大的員額配置與資源。在花蓮,隔了一條街,因為一個年級只差了兩個班,從大校變小校,行政配置就縮編,教師也一樣縮編;教專、優質化、差異化教學...這些從教育部國教處發下來的公文,一條街的差異,大校有五個人配置,小校只有兩個人做...;更別說這些老師很多還要因為教師員額配置少,甚至一邊趕行政一邊還要上一週14堂課...。 誰的觀光,誰的山林,誰的太魯閣號,誰的普悠瑪號;講著哪族的下車令可以讓更多人尊重當地的文化資產? 你可能會認為,這些都是「有一好,沒兩好」,很難做到大家都滿意的;是的,基本尊重都沒有的觀光與「中心」思維,難道加放族語播報系統,就可以促成對這些文化...哪怕是這麼多一點...一點點的關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