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第一次繳白卷的那年
2015年全國高中職教師甄試,永生難忘。因為那是我算認真準備考試的一年(如果要比起後來幾年的準備狀況來說)。
本來應該算是比例相當考古題的設想,那年教師甄試筆試,卻剛好不是在我意料之內。除了沒有半個題目,是因應當時的新課程所設計的方向;考題出現時,題目分數比例居然有一大部分放在填充題,更扯的是還有看圖填答的名詞解釋——清一色還是用某版本的教科書。
人生至此經歷過這麼多考試,那一次,2B鉛筆填完選擇題後,我後半部全部沒寫,一個字都沒有給他寫在紙上,就提早交卷。我還記得當時起身繳卷時候,在場很多其他振筆疾書的老師與考生們都很訝異——包括我學妹,他簡直無法相信我是會繳白卷的人。對,至少以前那個很『樣似』學霸的我,怎會這樣?
其實,在翻開試卷的那一刻,在賭氣不爽這樣題目的那一瞬間,那一席輔導主任的話,瞬間出現在我腦海裡。
是啊,這張考卷考高分,就是一個好老師嗎?這張考卷考到前十六名,跟第十七名,甚至第十九名、第兩百名的,可以評價什麼?
我們到底要教這些孩子什麼?
從那年開始,我的很多思維都慢慢翻轉了過來。繳了一張白卷,照鏡子一般,我開始重新構思我到底應該當個怎樣的老師。是一個『我可以,我覺得臺下憑什麼不可以』的老師,還是一個真正可以讓孩子對眼前事物多有希望的領頭羊?
世界上能考在一張考卷上的知識,不過就這樣萬中之六十或五十,一張考卷根本不能定奪你對知識的掌握。考高分哪有什麼難,每堂課都考,訓練有素到看到考卷有反射動作就好。
在當時我開始做了一個大膽的試驗——接了一屆新進來的高一,然後開始對重新分班的高二改行了期末加分的計畫:我讓他們可以拿『不是歷史科』的作業來繳交期末作業,當作期末加分項目。我的考卷只要遇到文言文,全部盡可能翻成白話文我就翻。然後我開始用各種方式,讓他們在上歷史課的時候,在基本態度上,保持跟我有一定的師生默契。
我希望他們,只要不要遲到,上課只要可以考量我有時候也很想吃(但我不能吃東西)的時候,不要這麼明目張膽吃東西,然後把課本放好,作業記得基本寫好。三次段考成績畢竟是電腦讀卡,我什麼都改不了,不要考太低分就好;我收期末加分作業,還可以順便幫忙學生修改他們的其他報告,讓他們選擇自己真正有興趣的題目來當報告寫。不要增加他們這樣多的負擔。
結果意外的是,那屆這樣互動帶出來的高二,成績並沒有比較差,學生更知道你上課的用心,他們更會去想辦法去跟你溝通。
我覺得他們在社團,那樣的笑容,那樣的神采飛揚,那個自信和舉手投足,是這樣的有力和美麗。
考試,不過就是千百萬知識點當中,抽了五十題、六十題折騰了你。如果他是個必要的篩選過程,我們盡力的做完它;但它從來不應該是去評斷你適不適合讀書,更不會是你一個人以後好不好、成功不成功的關鍵(話說成功不成功,個人心證吧,好不好也是個自由的思維)。
真要考高分,抱歉我的課程教學思維,我無法訓練你,但我相信好的態度建立起來,努力就都會可以。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