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星際與天能的惆悵

看完電影『天能』,走出戲院時,我家那隻說,如果要說整部電影他最不懂的是,在未來的那些人,如果遇到那些種種環境問題⋯⋯

他們為何不是厲害到去發明解決這些問題的方法,而是想到要把東西丟回過去,要殺掉自己的祖先。讓正物質和逆物質碰撞毀滅世界,這難道就是未來的人想出來的唯一方法嗎?


未來的人有的相信祖父悖論,有的不信;但相信的那一邊就希望藉由毀滅過去解決未來的問題⋯(引述自電影《天能》)

下午,就在剛剛,再一次認真看完諾蘭上一部大作『星際效應』(Interstella)。感覺完全又被刷新了。似乎發現,如果把這兩部電影挪在一起,他們被配置了一樣的概念,而看完細節之後,似乎也可以嗅出導演,在自行編導這兩部鉅作中,想表達的深沈控訴。

不要溫順的向良夜別離

(Do Not Go Gentle into that Good Night)

如果各位諾蘭迷,還記得在『星際』當中,不少地方不斷引出詩人Dylan Thomas 經典勵志詩句 “Do Not Go Gentle into that Good Night”(這邊暫譯:不要如此溫順地向良夜道別離),你應該會記得⋯在『星際』中,男主角(馬修麥康納飾演)庫柏,在劇情的後面發展,墜入五度(或是可能具有更多維度)的空間,後來跟連線的機器人塔斯說話。塔斯當時說「他發現『這些人』創造出了這個多維空間⋯」,男主角庫柏後來在這空間發現,眼前顯示的都是他女兒的那個被說鬧鬼的房間,而其實從頭到尾,鬧鬼的是他自己,而照這樣的邏輯看來,派他、他們來到這⋯執行任務而落到這空間,不是未來『這些人』,而就是當下的自己。

我們無法改變已經發生的⋯⋯

(What’s Happened has Happened !)

這樣的『星際』邏輯,某程度切實呼應「天能」在電影中搭擋尼爾跟男主角常提醒的那句「過去的事情『已經』發生⋯」。劇情最後,男主角即便發現背包上的吊飾,但也知道不可以,也不能夠阻止搭擋尼爾回去柵欄裡,可能最後會被槍殺,所以沒有把那句阻止說出口。你逆行了時空,但你不能改變已經發生的過去。你只能改變現在。

未來的人,為何有一派選擇去相信『祖父悖論』——只想試著把這些高超的機器傳回過去,讓過去的祖先自我毀滅;而不去設計更好方案,不去解決眼下種種危機?

看完這兩部,感覺導演諾蘭並不想,也沒這意思要探討這個問題。當下的我們,到底已經做了些什麼,如何逆反我們都無法改變。但「現在」還能做些什麼,反而是改變未來的關鍵。如果過去那些「都已經發生」,未來的人要以多高超而燒腦的方式,去解決我們現下製造的各種環境積累與問題(呼應電影『星際效應』一開始就設定的未來世界),其實這根本不重要,癥結點是在⋯⋯每一個深信『祖父悖論』可以解決一切的未來,也就是現在。

每個世代的人,只想從過去來解決問題,而不是現在開始解決問題。每個世代的人只想毀掉過去來試圖解決眼前的困境,但沒有想過要從未來開始著手。

所以也難怪未來的後代,也只能想到從這樣的時空角度,去解決眼下的諸多問題。因為他們沒有學到教訓——是的,怎麼會學到呢?因為我們能夠從過去(歷史)學到的教訓就是:我們從來不會從歷史當中學到教訓。

我不希望你們追尋夢想,我要你們追尋現實。你們該用自己所學去改變世界,去改善這一切⋯⋯

(導演諾蘭於2015年於大學畢業演講提到)

導演克里斯多夫諾蘭(Christopher Nolan)在2015年大學演講當中說了一段話:

『⋯在畢業演講的傳統當中,講者總是會喜歡說要你們『去追逐你們的夢想⋯』。⋯但我不會說這種話,因為我根本不信這一套。我不希望你們追尋夢想,我要你們去追尋現實。追尋現實並不是要你們消去夢想,而它就是你夢想的基石。很重要的一點,你們四年大學之後學有所成,有這樣較高的位置,受過這樣的教育的你們,要盡可能地去改善這世界,去改善這現實的一切⋯」

(And in the great tradition of these speeches, generally what happens is the speaker says something along the lines of…”You Need to Chase Your Dreams”, but I’m not going to say that…because I don’t believe it. I don’t want you to chase your dreams, I want you to chase your reality.And I want you to understand that you chase your reality, not at the expense of your dreams, but as a foundation of your dreams. And it’s very, very important that, you take the elevator position that you have achieved over these 4 years. The advantage is that this fantastic education is conferred on you. And you do everything you can with it to improve the world, to improve the reality.)

如果這樣看來,從談到夢的『全面啟動』(Inception)到『星際』(Interstella)、『天能』(TENET)。後兩部片,所蘊含『時空論述』,是導演不斷刻意在覆述的論點基底,其實這兩部片和『全面啟動』,是有深深呼應這樣的導演哲學。

你看到的現實,那個未來,是每天沙塵瀰漫,空氣無法好到讓人類和農作物得以安然生長的地球。『星際』中,老教授畢生要設計解決的方案(一套解決引力的公式),看似是『計畫A』(移民全部既有人類到新的適居星球上),但後來卻間接證實教授的A計畫是假的——真正是要執行『計畫B』,也就是不管地球上的人類死活,直接把新生命殖民到新的適居星球上。其實教授一開始就早設定,計畫A只是一個夢,而實際上地球乾脆毀滅、全死光就可解決一切了。

這樣的設定,就跟『天能』裡提到的未來/後代,他們某程度相信,只要毀滅先祖和過去,就可以解決問題的方式一樣。回頭重新看完一次『星際』,突然瞬間發現導演很『明白地』暗諷這樣的人類思想是詭譎而荒謬的。只想從過去來改變未來。

誰派了庫柏上了外太空,是(掉到多維空間,在未來)的庫柏自己。

誰派了天能的男主角和尼爾等人相遇,去阻止正逆物質對撞,就是未來的男主角自己。

不管是不是「咎由自取」的概念,但回過頭都會告訴你,當下的每個現在,都才是拯救未來的開始,而不是靠過去。

廣告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之七。第六個城市

  還記得多年前看桂綸鎂和林辰唏演的那部國片,叫「第三十六個故事」;乖乖牌的姊姊桂綸鎂,最後選擇讓掉一部分的經營權,「交換」一個可以出國遊歷各國的自由。完成她那總是交換聽來,由飾演機長張翰所敘說的三十五個遊歷故事。 沒想到看完電影後沒幾年,我從台北到了台中,從台中再到台北,然後再到台中,台東到花蓮,然後又回到台北,因緣際會又回到桃園,桃園中壢又到桃園區,最後輾轉到高雄。 人生到了每個地方,我用我的每一個自己,交換到那滿匣的故事。 沒有台北,我遇不到人生最長久的一段感情,也不可能安然度過我最慘澹的二十八歲。沒有台中,我沒有辦法認識到一群打排球的朋友,解放我一直掩飾的活力和部落魂。 花蓮是我受到學生洗禮的地方,沒有花蓮,沒有後來在中壢、桃園那個在台上輕鬆詼諧的魯麥老師,沒有一個永遠都會把事情看得很正面的現在。 打包行李的時候,雖然還是淡淡地埋怨了什麼,但每一個重量不定、每一個旋即在側的挑戰,那一階階要扛上去的未來,都遠比這一箱箱被膠帶試著封箱的過去,都還要沈重,都還要更耗去我腦袋提醒、那嘴角該揚起的自信。 因為從頭到尾,一直都是我一個人面對這些。 從來這些,重來、重來要再重來的種種;可能又要再一次一次的一切,我還是告訴自己,會試著把頭抬起來,擦掉眼前浸濕的視線,謾罵著,瘋著像是砸在牆壁上的酒瓶,然後繼續三八三八、不屬正經的諧星語調,告訴自己和朋友,我可以更好,我一定不會倒下。 我還沒有做好被打倒的準備。 「人真的很奇怪,明知道對自己有害的,還是會一直去做⋯」電影裡的陳宛青說這句詞,那刻真的完全堵進心窩。 即將離開第六個城市,人生這經過的這一次,可能不是最荒唐的一次,但願它是最後一次。 這是一個找尋自己的過程吧,不溫順地渡過良夜,記得擁抱過自己;在每一個黎明來臨之前,都必須殺死過去的那個自己。 永遠別再為流浪徬徨,牧著還懂得向前奔跑的自己。

之二。關於一個家

  渾渾噩噩幾個月回想起來,他唯一對於我的理解,說對了一件事情,那就是我,很想要有一個家。 他,確實給不起,因為實際上,越是不容易的事情,絕對不是用逃避去完成。 原諒我說了好像一句若有似無的幹話。 那天鳳女姐說了她的故事,談到成家,是多麼不容易的一件事情。很多事情到了這樣的屋子裡,似乎有理也變成無理,而無理的有時卻可以有理去化解。 年過卅五,遊牧生活的幾年,搬了好幾次家;我才發現,搬不走的⋯那越來越搬不走的,是這期待有個自己成家的期盼。 回憶和夢想,可以裝箱放著,但腳步累了,總還是想要有個偶爾⋯不要總是要裝箱打包,累了還可以穩上幾小時幾天的地方。 以後見客戶,我想,多少還是會遇到不少新婚與舊情搭建起來的樣貌吧;只求我可以幫眼前的人們抱住他們的企盼,而有天我也可以接住自己能成家的企劃。 #信任不容易 #每天都要殺死昨日的自己

感謝:我在桃園陽明高中的其一感謝

還記得剛進來,被安排教這個二年級理組二類班,同事們都還告誡我,放寬心啊、二類的這幾個班如何如何。 因為我是歷史科,似乎被這樣冷冷對待是合理的。 但我還是很努力,把每次的歷史老師樣貌做好,課該給的都教完。這個班確實比較皮,每每上課都是三三兩兩遲到啊、在外頭閒晃啊⋯ 其實我真的沒生氣,然後我選擇用每一次教他們去理解一個在台上的老師、帶他們班的班導師是怎樣辛苦去帶一個班,教他們去注重「態度」——懂得做人,真的比成績更重要;當然成績能夠好,這也是當下的階段目標。 我相信沒有孩子會打從一開始,就選擇放棄自己。 就像「想見你」(電視劇)當中,自卑的陳韻如為何選擇想要結束自己生命,黃雨萱說,那是因為這樣的我們,對這世界還有太多太多的期待——反而是對周遭有更多的期待,但一次次真努力,去完成去表現,卻是一次次事與願違,才會越把自己推向那個永遠看似任何時候都不用心和不認真的樣貌。 我始終相信,如果現在我是坐在台下的他們,看到那樣的課本,看到那種末屆舊課綱的無奈;到底五選五還是五選四(學測考幾科?),如果考不好不知道還能不能重考⋯,我絕對⋯真的會跟他們一樣,感到無比無力。 那天我家那隻說,還好你不是碩班一畢業就考到老師的人,不然我覺得你現在應該會非常驕縱。我點點頭,但感恩我能遇到這一路上每個這樣的孩子,讓我更能設身處地去思考這些孩子們,去教導他們該有的。 謝謝可愛的9班,其實我看得出來你們很努力;而且每回都有把我(除了歷史課課堂內容之外),教導你們待人處事的基本禮貌與態度聽進去。那次段考前你們,不需要多說就安靜地自習,跟周遭班級當時的吵鬧,瞬間我頗感動。你們,每一個,都是很值得被重視與拉拔的。 謝謝昨天子軒特地送來的生日蛋糕,辦公室還誇我把你們帶得很不錯——其實我還是那句老話,這些都不是我的功勞,是你們很努力去學,終究,是你們成就了我這個愛碎嘴的歷史老師。 加油,有自信一點,未來大家都要加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