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不要再世代期望勒索:勿拿一個世代來驗證自己的嚮往(關於108新課綱之一)

我是一位代理教師,雖然現在沒有繼續在教育線上繼續代理;但這兩年,從叫做『107新課綱』到『108新課綱』的過程,不斷試行新課綱、開設新課程、參加各種新課綱研習工作坊,甚至到真實帶班(擔任剛好108學年度高一班級班導師),其實感觸良多。以下是我一點點的感覺。



到底要孩子怎麼樣呢——大學延後分流vs高中端提早分流???

我常說,現行108課綱,已經變成一個⋯⋯要學生把自己的學習人生規劃成類似『鬼腳圖』的遊戲結構。

怎說呢?也就是,現行課綱要『每個學生』在升高二,大概就是大家十六、七歲,就基本上「要懂得」自己想要的『專業』方向——要說是「人生方向」可能還太早。但光是這種「提早分流」構思(但已經執行了),就已經和這幾年,許多大學端已經開始施行『延後分流』背道而馳。

(說明:延後分流的就像是大學有『管學院不分系』這樣的學系設置)

這就是第一種世代期望勒索。拿自己這世代的理解,覺得自己的學習可能到後來如何如何,所以要反過來改變下一代,認為自己所認知的是最好的。

但⋯⋯大家可以回想一下,我們讀書時候的高二,「真的真的」請仔細回想,『當時的自己』到底做錯了什麼?回想一下當時年紀的自己,真的厲害到可以知道未來的志向?

注意,以前的我們,高二讀到高三,如果不合適,照常是可以轉組的。這種狀況很多。可能高三發現自己念不來自然(理工生醫)組,所以跳回社會組(文史法商)。但現行新課綱課程設計,課程的選擇與畢業認證,是一套『地圖』:你一旦選某個組,你的課程就是一條鬼腳圖的路徑,你眼前就只有『那一籃的課程』(也就是設計給你這類組的課程)可以選。

看似多元是吧?

但實際上,你在修完一學期後,如果發現自己不適合,想要轉到另個組,答案可能會是『很困難』或是『不可能』。因為你這個組的課程和其他組的必修課程不一樣(例如數學A和數學B,歷史3和探究與實作,或是依此類推)。因為上學期的課程,沒有對應『同一堂課』下學期的課程學分,所以學分無法對齊。你總不可能拿A程度的數學課程去對應B程度的數學學分,說這樣上下學期修滿數學A或是數學B的上下學期總學分。

真的納入多元聲音嗎?課綱是綱領還是課程標準?

其實⋯如果這套課綱,在訓練(工作坊)和傳達上,不是總是某一群熱血的老師『主導』全部的走向,甚至統一使用什麼Bruno布魯諾的什麼學習方法,要大家寫教案要用一套統用的動詞、名詞;可以更廣納更多方法與意見(哪怕是批評的意見)。不是把各種不能接受的意見抨擊為『那是你想守舊,你太懶惰,你不願意變⋯』那我想今天問題不會這麼多。不會變成這樣。

到今天新聞已經爆出不少施行新課綱亂象,包括前導學校拿空白課程當補習課程,抄襲他校的課程設計,或是多頭馬車的現象——多頭馬車,例如各校都說要開設自己的校本課程,都要設計自己的探究實作課程⋯

面對抗拒的力道,第一線推動者的反應似乎是要強力執行。這是種多元而開放的環境嗎?實在讓我很懷疑。問一個問題:高三那(兩)場考試X(主科考試)加Y(分科考試),還是全國『同張考卷』是吧。多頭馬車,但卻是殊途同歸的回到分數至上思維,所以亂象當然百出。

謎樣『自主學習』:上下交相孚與資源差異之間

其中一個很怪的,就是新課綱美意要學生自己設計自己要學什麼的『自主學習』課程。也就是讓學生自己設計,大概一學期十多週,一週可能最多兩小時的自我學習內容。

看起來不錯啊,因為真正除課本知識外,要學的東西當然還有很多。這一點當然鼓勵。

但學生不是笨蛋。今年施行第一年,學生主動就會發現、也會思考,這份『自主學習』內容,是不是要跟自己『大學科系/志向』相合。那這樣還叫自主學習?這應該是上下交相孚的一套自主學習計畫吧。

教育部回應說,大學端不會強要學生一定要寫跟自己校系相關的自主學習內容,因為大學端「只是要看學生有沒有從這十週當中自我學習與成長經歷」。但你信嗎?我可能還會略⋯約略相信,但學生和家長不會相信這說法。

舉例來說:一個拿了十週做毛線手工藝的學生和一個用十週寫了法律小論文的學生,都去報考法律系,你覺得大學教授會說,毛線手工藝的同學你自主學習相當有成長,因而撇除掉那個寫小論文的?我不信。

但這還不是第一個問題。

再來還有⋯⋯,自主學習等於是把學習資源差異,明白地搬到校園內展示。

有一回指導自主學習開會,某學校老師來分享,拿出一份『超完美』自主學習企劃書。為何完美,一看『哇~!』這學生,自主學習不僅題目很好,整體設計超完整,學習資源超足夠,還標了兩三本原文書。後來一查才知道,原來這學生⋯⋯她的老爸在某鄰近大學當(正)教授,而這份自主學習企劃書找的指導老師,就是該學生父親同系同事。

因為自主學習「成果」要有『具體』產出成果。又是要列入大學端『審核』考生的項目或要求。但不是有句話:貧窮限制了我們的想像。這句話反映在自主學習,非常切實。

是不是真的可以「自主選擇要學的」,已經是個問題,但因為這課程還必須受限於學校『內』,必須在學校內施作,那學校的硬體與軟體設施設置就相對吃重。登愣!不意外,但此時看向前兩者的隱約設定,你看寫自主學習的學生,他的自主夢,還能有多大?

變成考試分數的實作:『探究與實作』和各種因應而生的出版社引導老師開課現象

其實,自主學習可能只是其中一個讓人無力的課程設計。詭異的是『探究與實作』課程。不得不說,這課程設計本意是非常好的。它是新課綱要學生,不僅只會在課程理論文字中學習,最好是從該學科的實作:研究方法,去做該學科的知識實際操作。

拿我最熟的歷史課程來說。探究實作,就是要他們學會『史學方法』和『史學導論』——『傻眼!!』你沒聽錯,就是歷史學系大學一年級的必修科目。

是的,我們不僅要文組的學生學歷史而已,而且要提前當歷史系的先修班學生,更有趣的是⋯⋯因應這是要考試的科目(更驚!這實作是要怎麼考試),因為很多每天沈浸在歷史專業中、每天都在抱怨底下學生歷史學得多差的老師,當然不可能不把這些列入考科(因為他們的思維就是不列入考科,學生就不會把他當一回事)。

現在各家出版社磨刀霍霍,搶市場之下早已開始運作。他們開始製作『探究與實作』課程課本、設計題本。沒錯,大家想得到的,課綱的設計者與團隊居然不會想到?

本來探究實作是課綱寫出課綱,真正是要學校老師們自己設計符合探究實作的課程——注意:是要自己開課喔,然後課本教材必須經過校內的課程發展會核定通過,最後審過施行。但因為要考試,再來很多老師業務量已經很大,還要自行設計教材?!!光聽到都頭皮發麻。當然直接交給出版社就好⋯⋯所以現在已經有不少出版社在設計各種課程,連課程週次安排都設計好了,只要老師選用,照他上面的步驟施行課程就好。

要高中生每個都當歷史系學生來訓練就算了,問題是要考試,全部變成這樣,還叫做多元課程和開放課程?

前導學校用舊方法考試上課?升學與分數導向結構不變,誰是冤大頭?

其實新課綱到今天,已經很像晚清時中國自強變法。自強變法常有什麼學生衝著有獎學金去同文館唸書,不然就是請A專長的外國人來教中國人B專長。

實際上很類似的事,到今天很多課綱施行的前導學校,時時爆出抄襲課程設計,不時還是有很多老師要求空白課程拿來考試。

其實寫課綱的那群人,和現在審核課程的,意見上沒有一致。這已經是問題之一,重點是分數思維與升學主義的軌跡始終存在,那拿新方法上課的老師,究竟背後支持力量是誰呢?如果考試考出來的方向不是課綱的精神,誰相信我們這些拿新方法在操作的老師呢?

現在已經有很多出版社,深知老師會擔心這個被刪,那個沒有教(其實課綱很多都不要求要教),這些往常的考點,又很怕以後會考。所以必須東補一點、西塞一點。結果其實根本也很難,根本也無法按照原有課綱的精神去執行課程設計。

這樣下來,真正熱情要改變,去照本課綱精神帶課程的老師,其實反而有種腹背受敵、被騙的感覺——尤其還要抽出各種時間,去奔走、參加一堆新課綱的說明會、工作坊;訓練我們怎麼集思廣益去帶學生新的思維,去面對知識和考試。

結果,其實每回學校段考,因為現在注重校內表現,於是這樣的段考,就徹底執行劣幣驅逐良幣了。

首先,學生不會很習慣這種內容和教法,然後段考考一次考兩次,每次段考還是舊考題,久而久之學生也不會認為你這樣教是對的——因為照你這樣的上法,我考試考不高分啊。老師這樣教,跟考試方向不一樣;學生最現實的,會思考何必浪費時間聽你訓練思考。學生不是要當歷史系學生,我們也不必要讓每一個學生都要覺得學歷史都有意義吧?

是該適時停止這種永遠是在世代期望勒索的教改了!

每個教育者,我們怎麼不回頭想想,我們都允許自己的人生,可能會在某個時間突然頓悟。

人生可能會在某個時候,因為各種不同的際遇,因而有機會轉向或是突然開竅。人生本來就是有各種可能。

以前我們高二,會懂什麼日後的人生會考會計師還是高普考嗎?不會嘛。所以如果選錯組,高三再轉回來考就是了。我高中歷史老師就是唸生醫類學群轉到文組的。

但我們現在新課綱的孩子,卻必須比我們更聰明、吿早在高中升高二就要他們選對方向。要看得更清楚,而這一選擇幾乎沒有回頭路。而且如果因應新課綱要求,他們還有每學期『學習歷程檔案』(就是P),作為大學端其一評選條件——而每一學期,規定時間內,要上傳網路系統至少六件歷程檔案。

以前的世代,高中可能懵懂,開始還可以廢個兩年,高三突然看清現實開始努力。這樣都還有可能成就自己。但是現在卻不行了。因為按照這種模式,你高中三年,每一年每一次段考,可都要努力讀書啊⋯⋯

新課綱不斷出現這種奇妙的邏輯悖反。要一群過去「被認為錯誤、錯誤很久的課綱」教出來的老師們,去教這些孩子,然後一直要認為、要下一代不要再走「他們」(自己)認為、覺得走過的學習茫然與冤枉路。

但反身想,我們是不是忘記自己當初高二,真的是一群什麼都不太懂的孩子們。

每個大人都想要拿自己的經驗,去套在這些高中孩子身上。看似美意,實則⋯世代的經驗勒索。

你不成功,你走過什麼冤枉路,你到了大學發現過去高中老師教的歷史很不思考,⋯。但是你念歷史系啊,你念數學系啊,你是到大學才發現這些事情,讀到更專業才會覺得不夠;但那是你,那是你自己的人生,不是學生應該要有的人生。憑什麼要全然主導他們的思考與路徑?

台下每個孩子都要學會這些東西,要學會到這麼深的概念,到底是要幹嘛?

~文完~ (此文乃梳理之前發過文章內容,還會再修改)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之七。第六個城市

  還記得多年前看桂綸鎂和林辰唏演的那部國片,叫「第三十六個故事」;乖乖牌的姊姊桂綸鎂,最後選擇讓掉一部分的經營權,「交換」一個可以出國遊歷各國的自由。完成她那總是交換聽來,由飾演機長張翰所敘說的三十五個遊歷故事。 沒想到看完電影後沒幾年,我從台北到了台中,從台中再到台北,然後再到台中,台東到花蓮,然後又回到台北,因緣際會又回到桃園,桃園中壢又到桃園區,最後輾轉到高雄。 人生到了每個地方,我用我的每一個自己,交換到那滿匣的故事。 沒有台北,我遇不到人生最長久的一段感情,也不可能安然度過我最慘澹的二十八歲。沒有台中,我沒有辦法認識到一群打排球的朋友,解放我一直掩飾的活力和部落魂。 花蓮是我受到學生洗禮的地方,沒有花蓮,沒有後來在中壢、桃園那個在台上輕鬆詼諧的魯麥老師,沒有一個永遠都會把事情看得很正面的現在。 打包行李的時候,雖然還是淡淡地埋怨了什麼,但每一個重量不定、每一個旋即在側的挑戰,那一階階要扛上去的未來,都遠比這一箱箱被膠帶試著封箱的過去,都還要沈重,都還要更耗去我腦袋提醒、那嘴角該揚起的自信。 因為從頭到尾,一直都是我一個人面對這些。 從來這些,重來、重來要再重來的種種;可能又要再一次一次的一切,我還是告訴自己,會試著把頭抬起來,擦掉眼前浸濕的視線,謾罵著,瘋著像是砸在牆壁上的酒瓶,然後繼續三八三八、不屬正經的諧星語調,告訴自己和朋友,我可以更好,我一定不會倒下。 我還沒有做好被打倒的準備。 「人真的很奇怪,明知道對自己有害的,還是會一直去做⋯」電影裡的陳宛青說這句詞,那刻真的完全堵進心窩。 即將離開第六個城市,人生這經過的這一次,可能不是最荒唐的一次,但願它是最後一次。 這是一個找尋自己的過程吧,不溫順地渡過良夜,記得擁抱過自己;在每一個黎明來臨之前,都必須殺死過去的那個自己。 永遠別再為流浪徬徨,牧著還懂得向前奔跑的自己。

之二。關於一個家

  渾渾噩噩幾個月回想起來,他唯一對於我的理解,說對了一件事情,那就是我,很想要有一個家。 他,確實給不起,因為實際上,越是不容易的事情,絕對不是用逃避去完成。 原諒我說了好像一句若有似無的幹話。 那天鳳女姐說了她的故事,談到成家,是多麼不容易的一件事情。很多事情到了這樣的屋子裡,似乎有理也變成無理,而無理的有時卻可以有理去化解。 年過卅五,遊牧生活的幾年,搬了好幾次家;我才發現,搬不走的⋯那越來越搬不走的,是這期待有個自己成家的期盼。 回憶和夢想,可以裝箱放著,但腳步累了,總還是想要有個偶爾⋯不要總是要裝箱打包,累了還可以穩上幾小時幾天的地方。 以後見客戶,我想,多少還是會遇到不少新婚與舊情搭建起來的樣貌吧;只求我可以幫眼前的人們抱住他們的企盼,而有天我也可以接住自己能成家的企劃。 #信任不容易 #每天都要殺死昨日的自己

感謝:我在桃園陽明高中的其一感謝

還記得剛進來,被安排教這個二年級理組二類班,同事們都還告誡我,放寬心啊、二類的這幾個班如何如何。 因為我是歷史科,似乎被這樣冷冷對待是合理的。 但我還是很努力,把每次的歷史老師樣貌做好,課該給的都教完。這個班確實比較皮,每每上課都是三三兩兩遲到啊、在外頭閒晃啊⋯ 其實我真的沒生氣,然後我選擇用每一次教他們去理解一個在台上的老師、帶他們班的班導師是怎樣辛苦去帶一個班,教他們去注重「態度」——懂得做人,真的比成績更重要;當然成績能夠好,這也是當下的階段目標。 我相信沒有孩子會打從一開始,就選擇放棄自己。 就像「想見你」(電視劇)當中,自卑的陳韻如為何選擇想要結束自己生命,黃雨萱說,那是因為這樣的我們,對這世界還有太多太多的期待——反而是對周遭有更多的期待,但一次次真努力,去完成去表現,卻是一次次事與願違,才會越把自己推向那個永遠看似任何時候都不用心和不認真的樣貌。 我始終相信,如果現在我是坐在台下的他們,看到那樣的課本,看到那種末屆舊課綱的無奈;到底五選五還是五選四(學測考幾科?),如果考不好不知道還能不能重考⋯,我絕對⋯真的會跟他們一樣,感到無比無力。 那天我家那隻說,還好你不是碩班一畢業就考到老師的人,不然我覺得你現在應該會非常驕縱。我點點頭,但感恩我能遇到這一路上每個這樣的孩子,讓我更能設身處地去思考這些孩子們,去教導他們該有的。 謝謝可愛的9班,其實我看得出來你們很努力;而且每回都有把我(除了歷史課課堂內容之外),教導你們待人處事的基本禮貌與態度聽進去。那次段考前你們,不需要多說就安靜地自習,跟周遭班級當時的吵鬧,瞬間我頗感動。你們,每一個,都是很值得被重視與拉拔的。 謝謝昨天子軒特地送來的生日蛋糕,辦公室還誇我把你們帶得很不錯——其實我還是那句老話,這些都不是我的功勞,是你們很努力去學,終究,是你們成就了我這個愛碎嘴的歷史老師。 加油,有自信一點,未來大家都要加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