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8月, 2020的文章

不要再世代期望勒索:勿拿一個世代來驗證自己的嚮往(關於108新課綱之一)

我是一位代理教師,雖然現在沒有繼續在教育線上繼續代理;但這兩年,從叫做『107新課綱』到『108新課綱』的過程,不斷試行新課綱、開設新課程、參加各種新課綱研習工作坊,甚至到真實帶班(擔任剛好108學年度高一班級班導師),其實感觸良多。以下是我一點點的感覺。 到底要孩子怎麼樣呢——大學延後分流vs高中端提早分流??? 我常說,現行108課綱,已經變成一個⋯⋯要學生把自己的學習人生規劃成類似『鬼腳圖』的遊戲結構。 怎說呢?也就是, 現行課綱要『每個學生』在升高二,大概就是大家十六、七歲,就基本上「要懂得」自己想要的『專業』方向 ——要說是「人生方向」可能還太早。但光是這種「提早分流」構思(但已經執行了),就已經和這幾年,許多大學端已經開始施行『延後分流』背道而馳。 (說明:延後分流的就像是大學有『管學院不分系』這樣的學系設置) 這就是第一種 世代期望勒索 。拿自己這世代的理解,覺得自己的學習可能到後來如何如何,所以要反過來改變下一代,認為自己所認知的是最好的。 但⋯⋯ 大家可以回想一下 ,我們讀書時候的高二,「真的真的」請仔細回想,『當時的自己』到底做錯了什麼?回想一下當時年紀的自己,真的厲害到可以知道未來的志向? 注意,以前的我們,高二讀到高三,如果不合適,照常是可以轉組的。這種狀況很多。可能高三發現自己念不來自然(理工生醫)組,所以跳回社會組(文史法商)。但現行新課綱課程設計,課程的選擇與畢業認證,是一套『地圖』:你一旦選某個組,你的課程就是一條鬼腳圖的路徑,你眼前就只有『那一籃的課程』(也就是設計給你這類組的課程)可以選。 看似多元是吧? 但實際上,你在修完一學期後,如果發現自己不適合,想要轉到另個組,答案可能會是『很困難』或是『不可能』。 因為你這個組的課程和其他組的必修課程不一樣(例如數學A和數學B,歷史3和探究與實作,或是依此類推)。 因為上學期的課程,沒有對應『同一堂課』下學期的課程學分,所以學分無法對齊。你總不可能拿A程度的數學課程去對應B程度的數學學分,說這樣上下學期修滿數學A或是數學B的上下學期總學分。 真的納入多元聲音嗎?課綱是綱領還是課程標準? 其實⋯如果這套課綱,在訓練(工作坊)和傳達上,不是總是某一群熱血的老師『主導』全部的走向,甚至統一使用什麼Bruno布魯諾的什麼學習方法,要大家寫教案要用一套統用的動詞、名詞;可以更廣納更多方法與意見(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