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荷蘭與鄭成功的一個思考面向


其實這不是個很難推敲的問題。

荷蘭東印度是來東亞做轉口貿易,台灣作為「轉口」港,本來就是經濟(貿易)考量。一開始從荷蘭對日本的貿易方式就可以看見這現象。1624年荷蘭甫治安平地區,引進漢人並沒有非常多──多了一堆陌生人,只會更有可能「出亂子」。一開始「治理」不是佔據安平的考量。
教學時應該要給學生一個重要觀念:治理,就跟養孩子一樣,是要付出奶水和費用的。
荷蘭一開始有巴達維亞還有脫離西班牙的目標。當時世界三大白銀產區:墨西哥(中南美)、日本、中國東北,荷蘭沒有自產白銀的殖民地產區,自然在轉貿上要贏過西班牙和葡萄牙,先天上只能靠「套利」(價差)。
1628年爆發與日本的貿易糾紛,為何荷蘭要對日本敲竹槓、加收日本轉貨用的荷蘭船租稅,然後造成兩造的貿易糾紛,這個很明顯是一種貿易急促的表現。
1640年代明末清初(-1644前後)因應三角貿易對象之一的更主(朝代轉換),也是荷蘭治台的一大考驗。所以荷蘭後來有一大段時間是靠鄭成功在廈門的走私轉貿來做生意,算是吃一部分鄭氏的奶水。
其實光從這邊談「海洋史」(海洋建構的台灣史)是可以有個新的意象──至少與過去傳統的教學的台灣史史觀不同。大家可以想個問題,從荷日貿易糾紛(濱田瀰兵衛事件)到麻荳社事件(平埔原住民事件),荷蘭數名長官在1629年就被平埔原住民推下河,到了好幾年後才決心報仇?
荷蘭一開始就打算建立「議會區」和長老間接治理制度嗎?其實這些都跟當時荷蘭的貿易環境受阻有關。
相同也可以看1652年傳奇人物郭懷一抗荷蘭的事件。郭懷一是不是真叫郭懷一這個尚待考證,但是抗荷可能最深遠的背景來自1640年代荷蘭遇到中國貿易量減,自然造成對日本貿易量減少(日本1635年鎖國後開放中荷船隻出入長崎港)。
郭懷一抗荷,大家要想一個問題,漢人對荷蘭人如果真不爽很久,何必等到1652才爆發(荷蘭自1624就統治安平,28年過去是無感抖M嗎)?
漢人群起憤怒原因,一方面是跟對中國當時貿易減量(明末到清初),造成壟斷鹿皮貿易的漢人包商(贌商)鹿皮鹿肉的賣價大跌,一方面就是鄭成功當時攻打清朝兩次退守金廈,中國對台灣物資的轉貿上,鄭成功與荷蘭東印度公司之間的貿易問題浮上檯面。等於是鄭成功對荷蘭抽取的價差也提高,荷蘭的賺頭自然降低。
荷蘭在1637年得到非洲迦納黃金海岸,歐洲的荷蘭國土1648獲得政治獨立後其實對於東亞貿易與東印度公司的需求是有多少改變,這個可以再研究,並且可以再延伸思考。
無獨有偶地,1651年當鄭成功與荷蘭的貿易生變之後,1652年就爆發郭懷一抗荷蘭,是不是可以表示某些治理政策上的改變?有否可能是荷蘭其實自1640年代,在建城與規劃上,以成本與轉貿支出考量下,注重台灣轉貿物資的汲取(因為由中國或日本轉口的東西量不盡然穩定),所以可能開始加重對贌商的利益收取,導致長期漢人被雙層剝削感加深──贌商雖然壟斷原住民住區的物資收益。
因為實際上要記得,沿海漢人來到台灣是來謀生獲益的,贌商當時除了要被抽傭金之外,一方面還要面對漢人對漢人贌商間的利益衝突,另一方面還要面對去收取鹿皮或是壟斷原住民(平埔)地區的資源時,原住民可能會有的不滿。漢人等於是夾在多重的壓力下求生存,郭懷一等漢人抗荷只是機會問題而已。
所以本來就不是單一事件,荷蘭治台課本只有幾段就草草結束,國中學的跟高中內容一樣,再教一遍,只是要學生背起來,實在不懂為何。高中應該要學的是「蝴蝶效應」的觀念,理解當時鄭成功、中國、日本、西班牙甚至是葡萄牙、英國與荷蘭的互動關係,影響荷蘭當時海貿上的利益,轉而走向試圖治理台灣的決定(再提醒一次:治理需要花費成本)。而鄭成功可以攻抵台南安平,這其實本來就不是鄭成功單一的強盛──就如同1642西班牙退出北台灣一樣,荷蘭在當時驅趕西班牙成功並不代表他的絕對強盛。
(2017/09/22的發現:高中歷史第一冊龍騰版 有把這觀念帶進課本裡第二章 是個不錯的概念)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之七。第六個城市

  還記得多年前看桂綸鎂和林辰唏演的那部國片,叫「第三十六個故事」;乖乖牌的姊姊桂綸鎂,最後選擇讓掉一部分的經營權,「交換」一個可以出國遊歷各國的自由。完成她那總是交換聽來,由飾演機長張翰所敘說的三十五個遊歷故事。 沒想到看完電影後沒幾年,我從台北到了台中,從台中再到台北,然後再到台中,台東到花蓮,然後又回到台北,因緣際會又回到桃園,桃園中壢又到桃園區,最後輾轉到高雄。 人生到了每個地方,我用我的每一個自己,交換到那滿匣的故事。 沒有台北,我遇不到人生最長久的一段感情,也不可能安然度過我最慘澹的二十八歲。沒有台中,我沒有辦法認識到一群打排球的朋友,解放我一直掩飾的活力和部落魂。 花蓮是我受到學生洗禮的地方,沒有花蓮,沒有後來在中壢、桃園那個在台上輕鬆詼諧的魯麥老師,沒有一個永遠都會把事情看得很正面的現在。 打包行李的時候,雖然還是淡淡地埋怨了什麼,但每一個重量不定、每一個旋即在側的挑戰,那一階階要扛上去的未來,都遠比這一箱箱被膠帶試著封箱的過去,都還要沈重,都還要更耗去我腦袋提醒、那嘴角該揚起的自信。 因為從頭到尾,一直都是我一個人面對這些。 從來這些,重來、重來要再重來的種種;可能又要再一次一次的一切,我還是告訴自己,會試著把頭抬起來,擦掉眼前浸濕的視線,謾罵著,瘋著像是砸在牆壁上的酒瓶,然後繼續三八三八、不屬正經的諧星語調,告訴自己和朋友,我可以更好,我一定不會倒下。 我還沒有做好被打倒的準備。 「人真的很奇怪,明知道對自己有害的,還是會一直去做⋯」電影裡的陳宛青說這句詞,那刻真的完全堵進心窩。 即將離開第六個城市,人生這經過的這一次,可能不是最荒唐的一次,但願它是最後一次。 這是一個找尋自己的過程吧,不溫順地渡過良夜,記得擁抱過自己;在每一個黎明來臨之前,都必須殺死過去的那個自己。 永遠別再為流浪徬徨,牧著還懂得向前奔跑的自己。

之二。關於一個家

  渾渾噩噩幾個月回想起來,他唯一對於我的理解,說對了一件事情,那就是我,很想要有一個家。 他,確實給不起,因為實際上,越是不容易的事情,絕對不是用逃避去完成。 原諒我說了好像一句若有似無的幹話。 那天鳳女姐說了她的故事,談到成家,是多麼不容易的一件事情。很多事情到了這樣的屋子裡,似乎有理也變成無理,而無理的有時卻可以有理去化解。 年過卅五,遊牧生活的幾年,搬了好幾次家;我才發現,搬不走的⋯那越來越搬不走的,是這期待有個自己成家的期盼。 回憶和夢想,可以裝箱放著,但腳步累了,總還是想要有個偶爾⋯不要總是要裝箱打包,累了還可以穩上幾小時幾天的地方。 以後見客戶,我想,多少還是會遇到不少新婚與舊情搭建起來的樣貌吧;只求我可以幫眼前的人們抱住他們的企盼,而有天我也可以接住自己能成家的企劃。 #信任不容易 #每天都要殺死昨日的自己

感謝:我在桃園陽明高中的其一感謝

還記得剛進來,被安排教這個二年級理組二類班,同事們都還告誡我,放寬心啊、二類的這幾個班如何如何。 因為我是歷史科,似乎被這樣冷冷對待是合理的。 但我還是很努力,把每次的歷史老師樣貌做好,課該給的都教完。這個班確實比較皮,每每上課都是三三兩兩遲到啊、在外頭閒晃啊⋯ 其實我真的沒生氣,然後我選擇用每一次教他們去理解一個在台上的老師、帶他們班的班導師是怎樣辛苦去帶一個班,教他們去注重「態度」——懂得做人,真的比成績更重要;當然成績能夠好,這也是當下的階段目標。 我相信沒有孩子會打從一開始,就選擇放棄自己。 就像「想見你」(電視劇)當中,自卑的陳韻如為何選擇想要結束自己生命,黃雨萱說,那是因為這樣的我們,對這世界還有太多太多的期待——反而是對周遭有更多的期待,但一次次真努力,去完成去表現,卻是一次次事與願違,才會越把自己推向那個永遠看似任何時候都不用心和不認真的樣貌。 我始終相信,如果現在我是坐在台下的他們,看到那樣的課本,看到那種末屆舊課綱的無奈;到底五選五還是五選四(學測考幾科?),如果考不好不知道還能不能重考⋯,我絕對⋯真的會跟他們一樣,感到無比無力。 那天我家那隻說,還好你不是碩班一畢業就考到老師的人,不然我覺得你現在應該會非常驕縱。我點點頭,但感恩我能遇到這一路上每個這樣的孩子,讓我更能設身處地去思考這些孩子們,去教導他們該有的。 謝謝可愛的9班,其實我看得出來你們很努力;而且每回都有把我(除了歷史課課堂內容之外),教導你們待人處事的基本禮貌與態度聽進去。那次段考前你們,不需要多說就安靜地自習,跟周遭班級當時的吵鬧,瞬間我頗感動。你們,每一個,都是很值得被重視與拉拔的。 謝謝昨天子軒特地送來的生日蛋糕,辦公室還誇我把你們帶得很不錯——其實我還是那句老話,這些都不是我的功勞,是你們很努力去學,終究,是你們成就了我這個愛碎嘴的歷史老師。 加油,有自信一點,未來大家都要加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