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這不是個很難推敲的問題。 荷蘭東印度是來東亞做轉口貿易,台灣作為「轉口」港,本來就是經濟(貿易)考量。一開始從荷蘭對日本的貿易方式就可以看見這現象。1624年荷蘭甫治安平地區,引進漢人並沒有非常多──多了一堆陌生人,只會更有可能「出亂子」。一開始「治理」不是佔據安平的考量。 教學時應該要給學生一個重要觀念:治理,就跟養孩子一樣,是要付出奶水和費用的。 荷蘭一開始有巴達維亞還有脫離西班牙的目標。當時世界三大白銀產區:墨西哥(中南美)、日本、中國東北,荷蘭沒有自產白銀的殖民地產區,自然在轉貿上要贏過西班牙和葡萄牙,先天上只能靠「套利」(價差)。 1628年爆發與日本的貿易糾紛,為何荷蘭要對日本敲竹槓、加收日本轉貨用的荷蘭船租稅,然後造成兩造的貿易糾紛,這個很明顯是一種貿易急促的表現。 1640年代明末清初(-1644前後)因應三角貿易對象之一的更主(朝代轉換),也是荷蘭治台的一大考驗。所以荷蘭後來有一大段時間是靠鄭成功在廈門的走私轉貿來做生意,算是吃一部分鄭氏的奶水。 其實光從這邊談「海洋史」(海洋建構的台灣史)是可以有個新的意象──至少與過去傳統的教學的台灣史史觀不同。大家可以想個問題,從荷日貿易糾紛(濱田瀰兵衛事件)到麻荳社事件(平埔原住民事件),荷蘭數名長官在1629年就被平埔原住民推下河,到了好幾年後才決心報仇? 荷蘭一開始就打算建立「議會區」和長老間接治理制度嗎?其實這些都跟當時荷蘭的貿易環境受阻有關。 相同也可以看1652年傳奇人物郭懷一抗荷蘭的事件。郭懷一是不是真叫郭懷一這個尚待考證,但是抗荷可能最深遠的背景來自1640年代荷蘭遇到中國貿易量減,自然造成對日本貿易量減少(日本1635年鎖國後開放中荷船隻出入長崎港)。 郭懷一抗荷,大家要想一個問題,漢人對荷蘭人如果真不爽很久,何必等到1652才爆發(荷蘭自1624就統治安平,28年過去是無感抖M嗎)? 漢人群起憤怒原因,一方面是跟對中國當時貿易減量(明末到清初),造成壟斷鹿皮貿易的漢人包商(贌商)鹿皮鹿肉的賣價大跌,一方面就是鄭成功當時攻打清朝兩次退守金廈,中國對台灣物資的轉貿上,鄭成功與荷蘭東印度公司之間的貿易問題浮上檯面。等於是鄭成功對荷蘭抽取的價差也提高,荷蘭的賺頭自然降低。 荷蘭在1637年得到非洲迦納黃金海岸,歐洲的荷蘭國土1648獲得政治獨立後其實對於東亞貿易與東印度公司的需求是有多少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