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題目的時候我反覆地在想,我們究竟要讓學生怎樣才會知道「歷史」作為一個人文學科的重要性──所以我們才需要學這個科目,而不是「考」這個科目。後來才發現這跟很多線上的教學者與教材慣性是息息相關的⋯⋯
不改舊有的心態,真推得動嗎?
例如,本校就有個很重視分數的老師,但一旦說到他喜愛的戰爭史的時候,他生龍活虎說起故事,那個樣貌又不像是個只重視成績的老師....這就是種矛盾。
一直都覺得課綱的編排真的是最大的敗筆。編寫課綱限縮了編寫課本的綱章。事實上,高中歷史到目前為止的課程內容,真的只是重述而「深入」講更多細枝末節的歷史發展內容而已。至於專題史,高三遇到接二連三的考試,才上專題「選修歷史」,根本能記得這些真正談到歷史學習意義章節的學生少之又少。
這是很弔詭的。
所以有老師常說「奇怪咧,這個國中不就學過的東西,高中考了怎還不會」,bingo!
你懂了吧,教學者本身也只有這種「複習國中歷史」的心態,當然國中沒興趣的,到高中能有多少不同呢?
例如,台灣史談到原住民的章節,流水帳再提過一次十六族還有歲時祭儀就夠了。然後堆砌「台灣史上出現描寫原住民樣貌」的史書──學生知道這個要幹嘛?知道《東番記》的意義應該不是因為作者或是記載哪一族的原住民吧。而是應該是用史觀的建構趣談「為何我們要談文獻中的原住民印象」。
然後談完這些出現過原住民早期樣貌文獻後,這本課本作為一個「文獻」,他到底又談到多少原住民的歷史了呢?
沒有歷史感的教學:還是考什麼,課本自然就擺什麼進去
堆砌帝國的發展史,但我們課本對於「為何要學希臘、羅馬史」的連結思維,卻是付之闕如。我們對希臘的方陣軍隊與城邦民主要怎去認知,希臘的民主模式到羅馬的公民大會、元老院與軍團大會,這代表歐洲人早期的民主發展思維,是著重在哪些意義上?
課本也幾乎不談「為何我們要談兩河流域」,蘇美到阿卡德到烏爾第三王朝,再到亞摩利人(古巴比倫)到亞述與新巴比倫人,為何我們要談這段歷史?
其實這跟中國史談秦漢帝國的建立是類似的思維,我們要讓孩子理解的是「部落到聯盟到國家」甚至到「帝國」的嘗試。
其實要讓一群烏合之眾變成有秩序的「國民」,讓每個國民的心中願意遵守眼前的法律與紅綠燈,秩序與中央集權,不是件簡單的事情──漢摩拉比怎嘗試建立法典,他用什麼角度去建構「秩序」,而亞述人怎建構他們的秩序,而新巴比倫又如何去拓展他的帝國,這些與後來的「跨域」帝國,必須治理廣大疆域的波斯、亞歷山大(馬其頓)帝國後來的建立帝國嘗試之間有沒有承接關係。
可是我們課本隻字不提這種連結。學生也不想聽老師額外想連結的內涵,因為考試不會考阿。
知道羅馬所謂的「用權力抵制權力、用野心來制衡野心」的觀念何其重要?西方的民主是以「滿足私秩序」的開端來建構「公共」秩序,「自然法」觀念就是在這種「後希臘」的民主邏輯下建構而簡化成的...
這才是為何我們要學這段歷史,他對當今的民主體制建構,參議院、眾議院、委員會、三讀....這些是多麼息息相關。知道這些東西的建構是起自西方文化,而他們怎麼去嘗試與建構,而今天我們怎去看待這段建構?這不是才更重要嗎?
真的覺得也難怪學生對這科目普遍不會有太大興趣。因為從課本的思維中,讀完我也壓根不會懂為何古王國要有古夫王金字塔,為何到中王國時期貴族會跟法老王之間有矛盾與衝突,我為何要知道埃及到哪時才開始「積極擴張」。課本只提歷史的過程,「為何」當時要積極向外擴張(而不早在中王國就該這樣做),這些都不說。
所以全部都是國中學過,高中再學一次,考得更難,題目更長更機掰而已。全然沒有特別突出的差異。
其實知道為何這些東西要建構,而能夠類似去探討,治理「帝國」與「王國」的差異在哪,這些原理與邏輯去仔細思考之後,其實對於之後羅馬帝國、東羅馬與中古歐洲的理解,甚至是伊斯蘭的帝國擴張與建設上,馬上就可以抓到理解重點。
例如我常在課堂上說,「帝國」最難的就是領導者「王權」如何建立與維存,因為帝國越大代表異族(非我族類)就越多,那這種矛盾怎樣解決,除了靠神權、靠喀斯特階級(種姓),是不是可以靠向外擴張來解決(戰爭可以帶來戰利品與新土地,更可以製造敵人來塑造內部團結),但這些作法有沒有隱憂?(例如羅馬帝國是不是就是自取滅亡)
但真的不考,學生就覺得這都不是該學的。那我們把五賢君或是誰把羅馬東西分治、誰遷徙東都、誰讓基督教變成國教,這到底哪裡重要?
這樣的知識建構層次只有到記憶與非思考性的啟發而已。
(以下總結幾點)
1、課綱與課程編寫者,過度期待、設定閱讀者是對歷史有興趣的。而不是基於「如何讓讀者覺得歷史有趣」的立場上出發。
2、課程編排上,課本的寫法全然再一次重複基礎史實,不知道是該讓學生背誦好呢,還是要思考再背比較好呢?問題是背了之後意義在哪呢?讓學生花一堆的時間思考了再背一堆重複的知識,這意義又在哪呢?
3、課本課文本身的編排順序就是菁英式的,這種課本的確無法自學。但是遇到一個也只重視史實堆砌功力的教學者,那就GG了。
4、各家出版社開始比「縮編」的多寡。導致許多課文很像拼接後的結果。課程的邏輯也是菁英取向,某程度以上的學生可以自己有效連結課文,讓課文系統化,但多數的學生可能就要靠補習班或是市面上幫你整理好好的講義──幫你系統化這些史實與知識,但事實上還是背,到頭來還是背多背少的差異,而不是思考的差異。(而對這科目可以有多點興趣的人就更少)
5、竊實在不懂三民版高一臺灣史,為何要放一段很不怎樣、沒有重點的平埔族樣貌的「文字敘述」然後沒有圖片;然後談到日本治理臺灣,放了一張很不清楚完全沒重點的「北白川宮能久親王」的照片(還標示:蹲著的那位),比學生自己去google到的照片還狂。提到武裝抗日,提到兒玉源太郎還有後藤新平,居然給了一張抗日三猛的「林少貓」照片....,而兒玉與後藤的照片沒有半張。948794狂,太狂了這個。
高一中國史依舊還有那個「迷宮」,讓我一直覺得課本編者對當前高中生的程度還真是諷刺,刪東刪西不刪這種東西,更是只能給87分不能再高了。
6、很多老師連包產制與人民公社(集體合作社)差異在哪都不清楚,這要怎教中共史?然後我更不明白,到了這一冊別,只是換個角度以中共史的角度去看臺海兩岸關係的段落,怎跟第一冊臺灣史的內容幾乎一樣,又是鬼打牆一次談海基、海協會,又是辜汪又是九二共識。重讀一次是直接上複習了嗎?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