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一年級學校給一周三堂課的歷史(超幸福),上課時候我帶到「原住民的分類」,整個社會學魂上身。在一個幾乎1/6學生都是原住民族的狀況下,談「分類」,我跟他們討論,提出幾個問題: 1、這樣的分類的用意可能有哪些? 2、是誰去「分類」誰,從這邊你看出為何要學歷史的用意了嗎? 3、原住民族正名與取得正名合法性與重要性。 我很高興是老天給了一個機會,讓我遇到跟家鄉近得多的東部學校。他們純樸的思維,思考比較慢一點,但卻有很多真實的答案。 誰給誰命名?歷史上一直只有強者給弱者命名。過去,本來就是個多數都是傳達強者勝利論述的歷史論點,記載的立場是強者寫下的文字與紀錄。我們為何要持續地念歷史,持續地去專(鑽)研歷史的真實樣貌,他何其重要?認識自己,而不是「被分類」的自己。 今天我們不要再「被命名」,而是自己要證成自己的「樣貌」,這是多重要的事情。 讓他們了解「分類」──每個分類去code的條件,諸多都是為了統治或是為了消極「區分」下的結果。我們這樣區分是一種容易理解陌生環境的方式,但是歷史上沒有原住民族去「區分」漢人分哪幾族的角度。所以正名的過程,是一種對歷史的尊重,是一種對自己向強者示威(DEMO)的必要。這永遠都是政治性的議題,生活即政治,哪一個不政治? 這樣一討論,有很多學生討論的結果出乎意料有趣,有的人發現分類就跟老師在班上「主導」分組報告的名單一樣,統治者刻意這樣去區分、分類,某程度是一種製造「不團結」的便宜行事──歷史上的弱者若不能團結,強者就輕鬆多了。分化與分類是一體兩面,今日原住民正名重要性就是一種法律上最基本的交代而已,但歷史會讓我們不得不對這些過去給些交代。 分類,讓他們了解今日我們中立化用這個詞讓你了解歷史,但過去的分類,卻「並不是」一個「純然中立」的用意與名詞。讓這樣的分類成為中立的過程,也是一段值得去思考的歷史過程。